髹几
髹几承恩赐,书堂便老臣。
始知离荫室,终得近华茵。
简牍从多积,尊彝可间陈。
色侵书叶冷,光映墨花新。
坐次移来稳,吟边倚处频。
芸香微隐雾,梅影暗横春。
赤舄应难儗,乌皮讵可伦。
量心知并洁,鉴貌信能真。
独对怀殊遇,相依愧此身。
赋成青玉案,欲报谅何因。
始知离荫室,终得近华茵。
简牍从多积,尊彝可间陈。
色侵书叶冷,光映墨花新。
坐次移来稳,吟边倚处频。
芸香微隐雾,梅影暗横春。
赤舄应难儗,乌皮讵可伦。
量心知并洁,鉴貌信能真。
独对怀殊遇,相依愧此身。
赋成青玉案,欲报谅何因。
现代解析
这首诗《髹几》以一张被赐予的漆桌(髹几)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恩赐的珍视、对自身价值的思考,以及渴望回报却无从表达的复杂心境。
1. 漆桌的象征意义
诗中的漆桌(髹几)是皇帝赏赐的礼物,代表着恩宠和荣誉。诗人用“承恩赐”开篇,直接点明这张桌子的特殊意义。它不仅是实用的家具,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诗人从“离荫室”(离开普通环境)到“近华茵”(靠近华丽的坐垫),暗示自己因这张桌子而感受到地位的提升。
2. 桌子的实用与审美价值
诗人详细描写了桌子的用途和美感:它可以堆放书籍(简牍)、摆放酒器(尊彝),漆面的光泽映衬着书本和墨迹,显得格外清新。这些描写既展现了桌子的实用性,也突出了它的精致和高贵。
3. 诗人的情感变化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的情感从最初的欣喜逐渐转为谦卑和感慨。他坐在桌边吟诗,感受到“芸香微隐雾,梅影暗横春”的雅致氛围,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与这张桌子的差距——它太华贵了,连“赤舄”(高级官员的鞋子)和“乌皮”(普通皮具)都无法比拟。这种对比让诗人感到“相依愧此身”,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恩赐。
4. 报恩无门的惆怅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回报恩情却找不到途径的无奈。他写下了“青玉案”(指诗作),但深知文字难以完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种矛盾心理让诗歌在结尾处显得深沉而含蓄。
诗歌的魅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将一件普通的家具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内涵。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层层递进的情感变化,诗人展现了对恩赐的珍视、对自身价值的反思,以及知恩图报的真诚。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文人的谦卑、自省和对知遇之恩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