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月二章初秋夜作 其二

蘋阴露微下,城杪星忽流。
芳津可延舣,但无青棠舟。
水影耀疏树,峦气明独楼。
适情颇思醉,寡怨何嫌秋?
安得杨世昌,伴我吹箫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初秋夜晚的宁静画面,同时流露出诗人渴望知音相伴的淡淡愁绪。

前四句写景:水边的蘋草下挂着露珠,城墙尽头有流星划过。芬芳的河岸可以停泊船只,可惜没有青棠木做的小舟。这里用"露微下""星忽流"的细腻动态,营造出秋夜静谧的氛围,而"无青棠舟"的遗憾暗示着某种缺失。

中间四句继续写景抒情:水面倒映着稀疏的树影,山间雾气笼罩着孤独的小楼。诗人觉得这样惬意的夜晚很适合小酌,既然心中没有太多愁怨,又何必嫌弃秋天呢?这里"独楼"与"适情"形成微妙对比,表面闲适中藏着孤独。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渴望有个叫杨世昌的朋友,能陪自己吹箫漫游。突然的人物名字出现,让整首诗从写景突然转向对友情的渴望,原来前面所有的静谧美景,都是为了衬托无人分享的寂寞。

全诗妙在:
1. 动静结合,从露珠、流星到树影、山雾,把秋夜写得既安静又灵动
2. 明暗交织,表面是赏景饮酒的闲适,内里是知音难觅的孤独
3. 结尾的转折,让普通夜景突然有了情感深度,就像我们拍完美景照片后,突然想@某个特别的人来看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