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烽火台》借古讽今,用烽火台的典故批评统治者滥用权力、戏弄民生的荒唐行为。
前四句用通俗的比喻描写烽火台的壮观:从都城到西陵有五千里的边防线上,烽火台像星星一样密集排列。要知道敌军规模是万人还是千人,只要数烽火台升起三股烟还是两股烟——这里还原了古代烽火传讯的军事密码。
中间四句突然转折:明明不需要紧急军情(赤囊指红色加急信件),也不存在前线战报(羽檄是插羽毛的紧急文书),却有人无缘无故点燃了烽火。这里埋下悬念:谁在玩火?
最后两句点破谜底:就像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那样,现在又有人在重演"狼来了"的闹剧。诗人用"蓬蓬"形容烽火乱烧的场面,既生动又暗含怒火。
全诗妙在把严肃的军事设施写成统治者取乐的工具,通过古今对比,讽刺某些人把国家大事当儿戏。就像现代人滥用警报系统取乐,这种荒唐从古至今都在发生,读来既有趣味又有警示。
马之纯
婺州东阳人,字师文,号野亭。孝宗隆兴元年进士。知徽州比较务。受知张栻,潜心经籍,究极六经诸子百家,人称茂陵先生。宁宗庆元间主管江东转运司文字。有《尚书中庸论语说》、《周礼随释》、《左传类编》、《纪事编年》及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