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寺

老榕挹翠拂双垣,流水相通郭外村。
一竹便堪胜谓亩,千花应不羡桃源。
渔樵小径斜通市,鸡犬谁家半掩门。
最好风光孤坐处,亭亭海月破黄昏(清李拔乾隆《福宁府志》卷四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象,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首先,诗中提到的“老榕挹翠拂双垣”描绘了一棵古老的榕树,枝叶茂密,绿意盎然,仿佛在轻轻触摸两旁的围墙。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也暗示了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接着,“流水相通郭外村”描绘了村外的小溪,流水潺潺,连接着村庄与外界。这里的“流水”不仅是自然景观,也象征着生活的流动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一竹便堪胜谓亩,千花应不羡桃源”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赞美。一根竹子就足以胜过广袤的田地,千朵花儿也不羡慕传说中的桃源仙境。这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物质欲望的淡泊。

“渔樵小径斜通市,鸡犬谁家半掩门”则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的日常生活。渔民和樵夫的小路斜斜地通向市场,鸡犬的叫声隐约传来,谁家的门半掩着,透露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气息。

最后,“最好风光孤坐处,亭亭海月破黄昏”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作者认为最美的风景是在独自静坐时,看到海上升起的月亮,穿透黄昏的暮色。这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作者内心宁静与超脱的写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读来让人心旷神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