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岩
不有登高兴,安知天地心。
少壮背人去,瞥如鸟投林。
竦身伺日影,一息皆精神。
回光射丛薄,细路披碎金。
暂与涤烦冤,遗此一寸阴。
百转出寒雾,隐隐浮城闉。
晴雨失气候,万态含酸辛。
惜此物力阜,郁塞无冬春。
岳岳姚江叟,教养开芜榛。
欲民通生计,先使变土音。
豁蒙即治理,闭关皆弱民。
我来理冤愤,百屈不一伸。
高天照冥昧,后起无哲人。
生平悲悯怀,望远情倍亲。
况兹值岁暮,归心如转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壮丽山河的赞叹,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第一部分:登高望远,感悟天地
开头四句写登高时的感受:站在高处,看到辽阔的九州大地,才真正体会到山岩沟壑的深邃。如果没有登高的兴致,又怎么能体会到天地的广阔和深邃呢?这四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第二部分:时光飞逝,珍惜光阴
“少壮背人去,瞥如鸟投林。”这两句感叹时光飞逝,青春易老,就像鸟儿飞入树林一样,转瞬即逝。作者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因此更加珍惜时间,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部分:自然美景,涤荡心灵
“竦身伺日影,一息皆精神。回光射丛薄,细路披碎金。”这几句描写了登高时看到的美丽景色:阳光透过树林,洒下斑驳的光影,小路被金色的阳光照亮。这些美景让作者暂时忘记了烦恼,心灵得到了净化。
第四部分: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百转出寒雾,隐隐浮城闉。晴雨失气候,万态含酸辛。”作者从高处俯瞰,看到城市笼罩在寒雾中,天气变化无常,社会百态充满了辛酸。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第五部分:改革理想,难以实现
“惜此物力阜,郁塞无冬春。岳岳姚江叟,教养开芜榛。欲民通生计,先使变土音。豁蒙即治理,闭关皆弱民。”作者感叹自然资源丰富,但社会却停滞不前。他赞扬了姚江老人(可能指王阳明)的教育改革,认为要改善民生,首先要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开放才能发展,闭关自守只会导致落后。
第六部分:壮志难酬,悲愤交加
“我来理冤愤,百屈不一伸。高天照冥昧,后起无哲人。生平悲悯怀,望远情倍亲。况兹值岁暮,归心如转轮。”作者想要为民请命,伸张正义,但却屡屡受挫。他感叹社会黑暗,后继无人,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无奈。在岁末时节,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时光的珍惜、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以及对改革理想的追求。虽然壮志难酬,但作者仍然保持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整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