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思

陶公归思定如何,山郭春风长薜萝。
直道当官惟任拙,庸才负禄祗惭多。
江山实自辞家隔,日月虚随闭户过。
点点飞鸿向天末,忧端不类泽中歌。

现代解析

这首诗《归思》表达了一个官员在仕途与归隐之间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也有对家乡山水的思念。下面逐句分析:

1. "陶公归思定如何"
"陶公"指陶渊明,他是著名的隐士。诗人借陶渊明的形象,引出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暗示自己也在思考是否要像陶渊明一样辞官回乡。

2. "山郭春风长薜萝"
描绘了家乡山野的春日景象:春风拂过山城,薜荔和女萝(两种蔓生植物)自由生长。这里用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反衬官场生活的束缚。

3. "直道当官惟任拙"
诗人说自己为官正直,但只会用笨拙的方式处事。这句话表面自谦,实则暗含对官场圆滑风气的不满——正直的人反而显得"笨拙"。

4. "庸才负禄祗惭多"
自称"庸才",觉得领取俸禄却难以有所作为,内心充满惭愧。这是古代官员常见的自谦说法,也反映了他对自身价值的怀疑。

5. "江山实自辞家隔"
离家为官,真实的山水故乡被隔在远方。一个"隔"字点出了物理和心理的双重距离。

6. "日月虚随闭户过"
在官署中闭门办公,日子一天天虚度。与前面自然的生机形成对比,强调官场生活的枯燥乏味。

7. "点点飞鸿向天末"
抬头看见大雁飞向天边。大雁是古诗中常见的思乡意象,它们的自由飞翔更触动诗人被困在官场的心情。

8. "忧端不类泽中歌"
最后一句说:我的忧愁和古人隐居时写的《泽中歌》不同。意思是连归隐的潇洒都做不到,只能陷在矛盾中——比单纯的隐士更多一层无奈。

整体精髓: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真实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困境:既想坚持正直的为官之道,又感到力不从心;既向往归隐的自由,又无法彻底放下责任。诗人用自然的生机(春风、薜萝、飞鸿)对比官场的沉闷,用自嘲的语气(拙、庸才)表达内心的挣扎,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跨越时代的职场共鸣——现代人同样会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