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枣花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枣花的美丽与脆弱,以及它背后的文化意蕴。
首联描绘枣花的香气弥漫在衣巾间,花朵垂挂在碧绿的溪涧旁,即使冬天也不凋零。这里用“靡靡”形容香气的缠绵,用“不流冬”暗示枣花的顽强,给人一种清雅而坚韧的感觉。
颔联写枣花易开易落,果实成熟迅速,但人们却怕见到它变红(可能指枣子成熟后的红色,暗示采摘的忙碌或时光流逝的感伤)。这一联通过“易开易落”与“怕见红”的对比,透露出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颈联转向枣树的广泛种植和文化意义。“种有万林绵北地”说明枣树在北方广泛种植,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诗传八月剥西风”化用《诗经·七月》“八月剥枣”的典故,将枣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赋予它深厚的历史感。
尾联以“千株可等侯千哀悼”表达对枣树的珍视,仿佛每一株都值得哀悼(可能暗示枣树的奉献精神);“安邑曾收结实功”引用古地名“安邑”(古代枣的著名产地),赞美枣树结实的功劳,暗含对劳动和丰收的歌颂。
全诗通过枣花的开落、枣树的种植与文化意义,寄托了对生命、时间和劳动的思考。语言清新自然,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捕捉,又有对人文历史的关照,读来耐人寻味。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