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桐柏崇道观寻求心灵解脱的过程,用生动的画面和比喻传递出对世俗束缚的超越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前两句写修行者追求"妙道"(真理)就像寻找传说中的赤水一样艰难,而时间却像流水一样飞快流逝。"隙驹"比喻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这里透露出一种时间紧迫感,暗示要抓紧修行。
中间四句用一系列清丽的意象描绘道观环境:月光洒在修行台上,秋风拂过天宇,灵芝沾着露水,茶香如绿云般飘散。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超凡脱俗的仙境氛围,暗示这里是洗涤心灵的好地方。特别是"琼台""玉宇"这些词,都让人联想到神仙居所。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世俗生活就像被荣华富贵束缚,而在这里短暂休憩("食顷"指一顿饭的时间),却能像在邯郸梦中一样获得精神超脱。"邯郸枕"用了黄粱一梦的典故,暗示在道观修行能让人看破红尘。
全诗通过对比世俗生活的束缚和道观修行的自由,表达了追求精神解脱的主题。诗人用美食(灵芝、茶)、美景(月光、秋风)等具体意象,把抽象的修行体验变得可感可知,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道观生活的清净美好。
李仲偃
(982—1058)宋陇西人,字晋卿。李璟孙。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任州县官,以治绩闻。累拜侍御史,以太常少卿致仕。居官四十年,所得俸禄多赈济族中贫者。平生藏书万余卷,皆亲加校正,日读书不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