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野老

西林野老头皓白,饮泪灯前对孤客。
昔年曾过君家门,君时有子仍有孙。
奔走星缠不停毂,昔叹人生如转烛。
掌中已失月明珠,目下谁怜汗血驹。
少年风光那可想,西麓田畴日应往。
荒园种豆苗不生,白首驱牛犁不行。
日暮凉霜拂高树,桂花门前隳如雨。
世事悠悠莫怨嗟,得钱还醉黄翁家。

现代解析

《西林野老》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老孤苦的野老,通过他的生活境遇,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无奈。

诗的开头,我们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灯前流泪,面对着孤独的客人。这个画面让人感到凄凉,老人显然是经历了多年的苦难。他回忆起过去,曾经过过这位客人的家门,那时客人还有儿子和孙子,生活似乎还充满希望。然而,时间的车轮不停转动,生活却像风中摇曳的烛火,转瞬即逝。

老人手中曾经握有的“月明珠”(象征珍贵之物)已经失去,如今他像一匹辛苦奔波的“汗血驹”,却无人怜惜。他年轻时也曾风光无限,但现在只能在西麓的田地里日复一日地劳作。然而,即便是种豆,豆苗也不生长;即便是驱牛犁地,牛也不听使唤。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老人的无能为力和生活的艰辛。

傍晚时分,凉霜覆盖在高树上,桂花像雨一样从门前落下,进一步烘托出老人孤寂凄凉的心境。最后,老人感慨世事无常,劝人不要抱怨,而是用钱买酒,到黄翁家借酒消愁。这是一种无奈中的自我安慰,也反映了老人对生活的看淡和接受。

整首诗通过老人的生活片段,揭示了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不可控,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感慨。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与老人的心境紧密相扣,增强了情感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老人的悲凉与坚韧。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