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杨园先生补农书作 其一
学者急治生,岂为忧不足。
衣食无所求,乃得立边幅。
入世重廉耻,务本贵菽粟。
养心亦养身,保身如保玉。
玉碎难再完,身失焉能赎。
桑田有典型,种爇若先觉。
杨园非农家,排纂到耕牧。
殆恐士习移,欲将古风复。
带经本可锄,《汉书》挂牛角。
从来英雄人,大半兼耕读。
衣食无所求,乃得立边幅。
入世重廉耻,务本贵菽粟。
养心亦养身,保身如保玉。
玉碎难再完,身失焉能赎。
桑田有典型,种爇若先觉。
杨园非农家,排纂到耕牧。
殆恐士习移,欲将古风复。
带经本可锄,《汉书》挂牛角。
从来英雄人,大半兼耕读。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读书人如何平衡学问和生活,核心观点是:生存技能和品德修养同样重要。
1. 开篇点出学者也要解决生计问题,但不是为了奢侈享受。只有基本生活有保障,才能保持做人的体面。
2. 接着用比喻说明:心灵和身体都要养护,就像保护美玉一样珍惜健康。玉碎了难修复,身体垮了更难补救。
3. 诗中提到的张杨园(明代农学家)虽然不是农民,却认真研究农业,是想用实际行动纠正当时读书人脱离生产的风气。就像古代名人既能读书也能种地,把农具当书签,在劳动中不忘学习。
4. 最后升华主题:真正厉害的人往往既能耕田又能读书,说明劳动与学问并不矛盾。诗人通过种田这个具体事例,倡导的是一种务实不空谈、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打破"读书人就该不事生产"的偏见,像朋友聊天一样告诉我们:自食其力不可耻,脚踏实地做学问才是真本事。这种将高尚理想与日常生活结合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