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野甘榆棘,乘流接海鲸。
骇鸡称国宝,辟水得天名。
巴浦千年迹,黄支万里程。
至循来禁御,六扰莫心惊。

现代解析

这首诗《犀》以犀牛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犀牛的神奇与珍贵。

首联“食野甘榆棘,乘流接海鲸”描绘犀牛的生活习性:它在野外以榆树和荆棘为食,还能在水中游动,甚至能与巨大的鲸鱼相遇。这里用“甘”字强调犀牛对粗粝食物的适应,而“接海鲸”则突显其庞大与力量。

颔联“骇鸡称国宝,辟水得天名”借用典故说明犀牛的珍贵。“骇鸡”指犀角能使鸡受惊的传说(古人认为犀角有灵性),“辟水”则传说犀牛能分水而行。这两句强调犀牛因其独特能力被视为国宝,甚至被赋予“天名”(上天赐予的名声)。

颈联“巴浦千年迹,黄支万里程”拓展到历史与地理维度。“巴浦”可能指古代巴蜀地区(今四川一带),而“黄支”是汉代对东南亚古国的称呼。犀牛的踪迹跨越千年、远达万里,暗示它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象征。

尾联“至循来禁御,六扰莫心惊”回归现实:犀牛被进贡到宫廷,成为皇家禁苑的珍兽。“六扰”指家养的六畜(马牛羊鸡犬猪),诗人劝它们不必因犀牛的出现而惊慌,侧面烘托犀牛的威严与稀有。

全诗通过犀牛的传说、历史和现实形象,赞美其神奇与珍贵,同时隐含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语言简洁但意境开阔,既有神话色彩,又有人文关怀。

丁谓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祖父丁守节,与范仲淹曾祖范梦龄同是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钱镠之孙)的幕僚,任节度推官,遂为长洲人。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他同时兼任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苏州管内观察处置堤堰桥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军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乾兴元年(1022),封为晋国公。显赫一时,贵震天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