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浈阳至穗城江行有作 其一

欲雨空蒙翠益深,秋光不逐夕阳沉。虚无树影迷烟棹,幽咽猿声和水琴。

石叠青螺全作髻,峰抽碧玉半成簪。谽谺洞口云争吐,湿尽衣裘冷不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行的水墨画卷,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的神奇与旅人的微妙感受。

前两句写天气变化带来的视觉奇观:天空将雨未雨时,那种朦胧感让山色显得更加苍翠欲滴。诗人特别指出,秋天的光彩不会随着夕阳西沉而消失,暗示秋光自有其持久的美。

中间四句通过多重感官体验展现江行特色:先写视觉上,雾气中若隐若现的树影让行船仿佛迷失方向;再写听觉上,哀婉的猿啼与流水声交织,像自然在弹奏水琴。接着用两个绝妙的比喻:江边岩石像女子盘起的发髻,山峰则像半插的碧玉发簪,把山水写得灵动秀美。

最后两句聚焦山洞奇景:张着大口的山洞不断吞吐云雾,湿冷的雾气浸透衣衫,让人冷得发抖。这个结尾既突然又真实,让读者仿佛也感受到那股寒意,从视觉享受突然跌入切肤体验。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旅行vlog,既有广角镜头拍山水,又有特写镜头抓细节,还记录了温度变化的体感。诗人把一次普通的江行写得如此丰富多彩,展现出对自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