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光阁
我生走纷境,性意苦不适。
朅来镜光游,不觉袛树夕。
鸟藏丹阁暮,萧槭杮叶赤。
杳如造岩壑,阒其寡人迹。
其王戴金冠,天子之所客。
迓我薝卜下,坐我红罽席。
落日入虚牖,窈窕云光白。
团团石莲灯,照耀锦绣壁。
忽闻铃磬发,转怅俗务迫。
静躁本殊科,利义各有癖。
伊余竟何为,奔并阻行役。
乞君摩尼珠,一照幸不惜。
朅来镜光游,不觉袛树夕。
鸟藏丹阁暮,萧槭杮叶赤。
杳如造岩壑,阒其寡人迹。
其王戴金冠,天子之所客。
迓我薝卜下,坐我红罽席。
落日入虚牖,窈窕云光白。
团团石莲灯,照耀锦绣壁。
忽闻铃磬发,转怅俗务迫。
静躁本殊科,利义各有癖。
伊余竟何为,奔并阻行役。
乞君摩尼珠,一照幸不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从现实烦恼中抽身,进入佛门清净之地的所见所感,通过鲜明对比展现内心的挣扎与顿悟。
开篇直白道出生活困扰:"我整天在纷乱环境里打转,性格和心意都苦闷不适"。于是来到"镜光阁"(可能是寺院建筑),不知不觉就呆到黄昏。这里用"袛树"(菩提树)点明地点属性,用红艳的柿叶、暮色中的飞鸟,营造出静谧超脱的氛围。
接着出现戏剧性场景:寺院住持("戴金冠的王")热情接待,让诗人坐在红色毛毯上。夕阳透过窗户,照得云彩发白,石莲灯照亮锦绣墙壁——这些金红相间的奢华描写,反而暗示诗人仍未摆脱对物质表象的在意。
关键转折在"忽闻铃磬声",法器声突然点醒了他:自己还在为世俗事务焦虑。诗人意识到安静与浮躁本质不同,追名逐利和追求道义是两种人生选择。最后他自问:我这样奔波到底图什么?干脆向高僧求取智慧宝珠("摩尼珠"),希望能照亮内心迷障。
全诗妙在将精神觉醒过程具象化:从现实苦闷→暂入清净→被物质表象迷惑→经法器点醒→最终寻求智慧解脱。这种心灵轨迹配上色彩浓烈的寺院景象,让抽象的修行感悟变得生动可感。末尾"乞珠"的举动,传递出普通人面对生活压力时,对精神指引的朴素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