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春天黄昏时的孤独与感伤。
上片用琵琶声开头,暗示有人在弹奏忧伤的曲调。游子远行万里,满身风尘,心里充满愁苦。黄昏时朋友散去,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一盏孤灯照着。虽然春天到了,燕子早早飞回,但天气依然寒冷——这里用"春寒"暗示游子内心的凄凉。
下片直接抒发感慨:美好的青春时光白白浪费了。多愁善感的人已经不再年轻,最怕听到黄莺啼叫,因为那意味着春天又要过去。世上懂自己的人太少,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很难找到知心的伴侣("芳草"在这里比喻知音或爱人)。
全词用简单的意象——琵琶、孤灯、燕子、莺啼,勾勒出一个寂寞的春天夜晚。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时间流逝,知音难觅"的无奈感,特别是"多情人已非年少"这句,道出了每个成年人都会经历的、对青春逝去的怅惘。
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