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44年,当时正值抗战后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一次傍晚散步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乱世的忧虑和孤独心境。
前两句写诗人趁着天黑前出门散步,这比整天闷坐在快被坐穿的榻上要好些。这里用"榻穿"这个夸张的说法,暗示诗人长期困居的苦闷。
中间四句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的观察:人们只顾吃喝享乐("耽醉饱"),市集上弥漫着血腥味(可能暗指战乱)。诗人想用诗歌表达忧思,却发现新时代已经难以延续传统文雅;世间万物本就参差不齐,有人先觉悟有人后知后觉。
最后两句最有意境:只有月亮陪伴着诗人的夜晚情怀,照在晴窗上形成一片茫然的白光。这个结尾画面感很强,月亮既是唯一的知己,又暗示着诗人内心的迷茫。整首诗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对战乱时代的深沉忧虑和知识分子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