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天竺寺门

画栋朱檐暴虎蹲,乱钟穿翠掩朝昏。
去来所得无多衲,觉悟何曾有二门。
山鸟山花应自若,佛心佛法与谁论。
风埃几换行人鬓,博士元公扁却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老寺庙的景象,并融入了对佛法和人生的思考。

开头两句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寺庙外观:彩绘的梁柱和红色屋檐像猛虎蹲伏,杂乱的钟声穿过翠绿山林,从早到晚回荡。这里用"暴虎蹲"形容寺庙建筑的威严气势,用钟声的"乱"和"穿翠"表现山林中的幽静被打破的动态感。

中间四句转向对佛法的感悟:僧人往来修行多年,其实得到的不过是一件简朴袈裟;真正的觉悟之路从来只有一条。山中的花鸟自顾自地生长鸣叫,而高深的佛法真谛又能与谁探讨呢?这里用对比手法,一面是自然界的自在,一面是佛法的深奥难解。

最后两句写时光变迁:风尘改变了往来行人的容貌,但寺庙门匾依然如故。通过"风埃几换"与"扁却存"的对比,突出寺庙历经沧桑而始终如一的特质,暗喻佛法永恒不变的真谛。

全诗通过具体景物引发哲理思考,将威严的寺庙、自然的生机与深邃的佛理融为一体,在时空变换中探寻永恒真理。语言生动形象,意境深远,让读者在感受古寺风光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对生命和信仰的深刻感悟。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