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开头两句"野情鱼鸟边,孤兴寄秋田"是说诗人喜欢在野外与鱼鸟为伴,把孤独的兴致寄托在秋天的田野里。这里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
"霜降黄花酒,山空白日眠"描写了具体的田园生活场景:在霜降时节喝着菊花酒,白天在山间悠闲地睡觉。这两句用简洁的画面传递出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
"云根缃帙散,林杪桔槔悬"继续描绘田园景象:云彩像书本一样散落在山根处,树林尽头挂着打水的桔槔。这些意象生动地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细节。
最后两句"予亦栖栖者,遥知沮溺贤"是诗人的感慨:我也是个四处奔波的人,但远远地就能理解古代隐士沮、溺的贤德。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认同和向往。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细节,展现了远离尘世纷扰、回归自然的理想生活状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恬淡悠远的农耕图景,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