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寺纳凉呈宗衍师

宝洞然香罢,山堂问话中。
日将秋共淡,心与境浑空。
弹指看浮世,披襟纳远风。
因知宴坐者,白首乐无穷。

现代解析

这首《龟山寺纳凉呈宗衍师》描绘了诗人在龟山寺中静心纳凉的场景,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心境宁静的生活态度。

首句“宝洞然香罢,山堂问话中”写的是诗人在寺庙中结束了一天的修行或参拜,香火燃尽后,与寺庙中的僧人进行交谈。这里的“宝洞”指的是寺庙的佛堂,燃香是佛教中常见的仪式,象征着虔诚与宁静。接着,“日将秋共淡,心与境浑空”描绘了秋天的傍晚,太阳渐渐西沉,天色变得淡雅,而诗人的内心也如同这秋日的景色一般,平静而空灵。这里的“淡”和“空”不仅仅是形容景色,更是一种心境的写照,诗人已经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弹指看浮世,披襟纳远风”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他用“弹指”来形容时间的流逝,仿佛人世间的纷扰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不值一提。而“披襟纳远风”则写诗人在山中敞开衣襟,享受自然的清凉与宁静,象征着他对外界的超脱与自在。

最后一句“因知宴坐者,白首乐无穷”点明了诗人在这种宁静中的感悟。他明白,那些在寺庙中静坐修行的僧人,虽然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无尽的快乐。这里的“宴坐”指的是静坐修行,而“白首乐无穷”则表达了修行者在心灵宁静中找到的永恒快乐。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寺庙中的宁静生活,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对时间、自然和内心的感悟,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不仅让诗人在寺庙中找到了安宁,也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好。

孔武仲

(1041—1097)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