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内心的渴望。
诗的开头提到“真隐古招提”,意思是诗人真正隐居在一座古老的寺庙中。接着,“长林如磔猬”描绘了寺庙周围茂密的树林,像刺猬的刺一样密集。这里用“磔猬”来形容树林,给人一种尖锐、密集的视觉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虽有群山峰,所欠一支水”,诗人感叹这里虽然群山环绕,景色壮丽,但缺少一条溪流或泉水。水的缺失让整个环境显得干燥,缺少生机。
“草木乏秀润,岩窦燥肌理”进一步描述了这种干燥的环境:草木因为缺水而显得不够鲜嫩,岩石的表面也因为干燥而显得粗糙。这里的“秀润”和“燥肌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水资源的渴望。
最后两句“安能借僧锡,卓处泉涌沸”,诗人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要是能借用僧人的禅杖,在某个地方点出泉水,让它喷涌而出,那该多好!这里的“僧锡”指的是僧人的禅杖,象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让泉水涌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隐居地的自然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水的渴望和对生机勃勃的向往。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深山中的干燥与孤寂,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然和谐、生机盎然的憧憬。这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意境和情感。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