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紫阳书院叠旧作韵

书院邻泮宫,讲学兴贤俊。
斯惟储材地,董率尤当慎。
潜老宏章继,相让如廉蔺。
章更闽中人,紫阳道应振。
性理无奇言,躬行敦至训。
人已审所为,改过要不吝。
去华以就实,素位惟守分。
克已苟弗力,外染将乘衅。
适因礼至圣,宫墙仰数仞。
过兹接诸生,为诵勖新进。
暇当付剡藤,挥毫意以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写给紫阳书院的一首作品,主题是鼓励学子们踏实求学、修身养性。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书院的意义
诗开头点明紫阳书院靠近学宫(泮宫),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乾隆强调这里肩负着为国家选拔贤能的重任,管理者必须谨慎负责。

2. 以朱熹为榜样
诗中提到"紫阳"(朱熹的别号)和"性理",指的是朱熹提倡的理学思想。乾隆说理学没有花哨的理论,核心是"躬行"——即用实际行动践行道德准则,比如自我反省、改正错误、脚踏实地等。

3. 对学子的劝诫
诗中给出具体建议:
- 要分清"人己"(自己和他人的界限)
- 勇于改过("改过要不吝")
- 追求朴实而非浮华("去华就实")
- 安守本分("素位守分")
- 警惕外界诱惑("外染乘衅")

4. 皇帝的期许
最后乾隆写到自己来书院参拜孔子("礼至圣"),看到学子们时亲自朗诵这首诗勉励他们,还表示会把这诗刻在木板上("付剡藤")流传。

核心思想
这首诗不是空谈大道理,而是用朴素的语言强调"知行合一"。乾隆认为真正的学问不在于死读书,而在于日常行为中践行诚信、自省、务实等品质。诗中提到的"改过""克己"等,至今仍是值得学习的修身态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