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巴河》这首诗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退役老将军的故事。
前两句写将军当年的威风:曾经有一群英勇的剑客(将军和他的部下)在淮河一带征战,将军穿着醒目的红袍,战功赫赫,全国闻名。这里"破虏"指打败敌人,"海内闻"是说全国都知道他的威名。
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将军现在的境遇:当将军走到巴河一个叫"打叉"的地方(可能是当地一个小地名),当地的居民还能认出这位昔日的英雄。"犹识"二字特别动人,说明虽然时过境迁,但老百姓依然记得这位保家卫国的老将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强烈对比展现人生起伏:从"海内闻"的辉煌到"打叉处"的平凡
2. 歌颂了军民鱼水情:老百姓没有忘记保家卫国的英雄
3. 语言朴实却意味深长:"打叉"这样接地气的地名,与"旧将军"形成有趣反差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抗战老兵的故事一样,让人感受到:真正的英雄,人民永远记得。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