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武昌

几年江海客,一命寄孤舟。
乍到燃犀渚,思登玩月楼。
山川非故国,风景入中秋。
安得如椽笔,飘然赋远游。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来到武昌时的所见所感,语言平实却充满情感。

开头两句"几年江海客,一命寄孤舟"直接点明身份: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旅人,生命就像寄托在一叶孤舟上。这里用"孤舟"这个意象,生动表现了漂泊无依的孤独感。

中间四句写初到武昌的感受。"燃犀渚"是武昌江边的景点,传说在这里点燃犀角能照见水怪,诗人用"乍到"二字表现初来乍到的新鲜感。"玩月楼"是武昌名胜,他想登楼赏月,却突然意识到这里不是故乡,眼前的中秋风景反而勾起了乡愁。这种"异乡逢佳节"的对比特别打动人心。

最后两句"安得如椽笔,飘然赋远游"最有意思。诗人说真想有支像房梁那么粗的大笔,把漂泊远游的感受痛快地写出来。这个夸张的比喻既表现了创作冲动,又暗含了漂泊生涯的沉重感。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诗人用最普通的语言说出了每个游子都懂的感受:看到陌生风景时的新奇,发现不是家乡时的失落,想把复杂心绪倾诉出来的冲动。这种真实的情感,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依然能产生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