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得非常直白又富有深意,核心是借一块月亮形状的砚台屏风,表达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前两句像是在唠家常:窗户上的月亮永远都在,但像这样(月亮形状)的砚台现在还能找到吗?这里用"明月"双关,既指真实的月亮,又指砚台屏风上的月亮造型,暗示珍贵文物的稀有性。
后两句突然拔高立意:看着砚台让笔墨生辉,难道我们不该写出像欧阳修、苏轼那样的好文章吗?这里"光辉"既是砚台的反光,也暗指文化的光彩。诗人表面夸砚台好看,实际是呼吁当代人向文学大师看齐,别让优秀传统断代。
全诗妙在把日常物件写出了大情怀。从一块砚台联想到文化传承,用"月亮"串联起自然、器物和人文,最后落到"文字继欧苏"的期许,既有文人的雅趣,又有知识分子的担当。就像现在有人看到老物件,会感叹"传统手艺不能丢"一样,古今情感是相通的。
孙应时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