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赈饥示官吏

大浸困淮扬,薰风来日边。
命公殿南服,河润同沦涟。
忆自高堰决,川后骄频年。
四载厄秋霖,耕耘功弃前。
民室尽悬罄,身不名一钱。
荡析将离居,公心恻然怜。
哀彼鸿雁鸣,保此家室全。
请蠲复请赈,封事常牵连。
天鉴俞孤忠,农得事春田。
今兹望有秋,秋水灌千川。
盲风挟淫雨,产蛙突无烟。
庐舍齧洪涛,民栖半在船。
飘泊随西东,有似乘风鸢。
乞食满道路,面黧两足骈。
州县十七八,春邮迄淮壖。
帝命往抚饥,公心凛冰渊。
日昃不遑食,宵中屡废眠。
聚米无成谋,仰屋徒茫然。
赖有西江粟,泛舟消忧煎。
矍铄马中丞,转输恩亟宣。
公首捐乡麦,运致何阗阗。
盐筴恤诸商,五万佐施饘。
感激群有司,佽助盈囷廛。
父母方孔迩,井邑何忍迁。
水涸扫床藓,安于卧细旃。
恩浓乐更生,痛定悲前邅。
汲黯矫发粟,仁心千古传。
损馀补不足,天道平不愆。
公真社稷臣,开诚何拳拳。
作诗示官吏,气压舂陵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淮扬地区(今江苏一带)遭遇洪灾后百姓的苦难,以及一位清官如何全力救灾的感人故事。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灾情惨状 开篇用"大浸困淮扬"(洪水围困淮扬)直接点明灾难。连续四年的秋涝让农田颗粒无收,百姓家徒四壁("民室尽悬罄"指家里空得像倒挂的瓦罐),甚至被迫流浪("荡析将离居")。诗中"面黧两足骈"(面色黝黑、双脚浮肿)的乞食者描写,像照片般记录灾民惨状。

2. 清官救灾 这位官员(诗中"公")展现出三种可贵品质: - 急民所急:连夜写奏章请求减免赋税、发放赈粮("请蠲复请赈"),像现代干部写紧急报告 - 身先士卒:废寝忘食工作("日昃不遑食"指忙到太阳西斜都没空吃饭),还带头捐出家乡麦子 - 善用资源:协调盐商捐款、调动江西粮船,类似现代政企协作的救灾模式

3. 精神传承 结尾把官员比作汉代清官汲黯(曾违规开仓救民),称赞他"损馀补不足"的公平理念。最后"气压舂陵篇"用唐代元结反映民生的诗作对比,强调这首诗的现实意义。

现代启示: - 通过"民栖半在船""飘泊随西东"等画面,警示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 官员"仰屋徒茫然"的焦虑与"捐乡麦"的举动,树立了责任官员的榜样 - 诗中政商协作的救灾模式,体现古代社会互助智慧

全诗用大量比喻(如灾民像断线风筝"乘风鸢")和对比手法,让今天的读者依然能感受到:真实的历史灾难中,总有人性的光辉在闪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