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悼念好友范镇(谥号蜀公)而作,重点展现了范镇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品格。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概括范镇的一生:他既有文人豪放不羁的一面("长啸"象征洒脱),又有制定国家礼乐的严谨才能。这种文武双全的特质让同僚们既羡慕他的文采,又敬佩他对礼乐制度的贡献。
中间两句描写他的影响力:他留下的风范依然在朝廷流传("台阁"代指官场),连官员们("簪绅"指戴官帽束腰带的人)都在传颂他的佳话。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虽然人们想把他比作汉代大儒("褒雄"指扬雄),但苏轼认为范镇最珍贵的其实是敢于直言的硬骨头精神("骨鲠臣"像鱼骨卡喉般让皇帝不舒服的直臣)。这里暗含对官场圆滑之风的批评,突出范镇不随波逐流的可贵品质。
全诗通过"文章手"与"礼乐人"的张力、"褒雄"与"骨鲠臣"的对比,塑造出一个才华横溢又刚正不阿的官员形象,在赞美中暗含对现实政治的反思。苏轼用"终非"这个转折词,巧妙地把悼亡诗升华为对士人风骨的礼赞。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