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老寺庙的神秘与宁静,充满了仙佛意境和悠远的时间感。
前两句"古墓芙蓉塔,神铭松柏烟"用简单的意象勾勒出寺庙环境:古老的墓冢旁矗立着莲花般的佛塔,松柏间缭绕着神圣的香火烟雾。这里"芙蓉"不是指荷花,而是形容佛塔造型如莲花般优美。
中间四句转入更奇幻的想象:"鸾沉仙镜底"说凤凰沉入寺中神镜的深处,"花没梵轮前"指鲜花隐没在佛法的法轮之前。这两句用神话动物和佛教符号,营造出超现实的宗教氛围。"铢衣千古佛"讲佛像穿着极轻薄的袈裟已历经千年,"宝月两重圆"既写月亮倒映在水中的双重圆满,也暗含佛法圆满之意。
最后两句"隐隐香台夜,钟声彻九天"从视觉转到听觉:夜色中若隐若现的香案祭台,寺庙钟声穿透云霄。这个结尾让整首诗在悠扬的钟声中达到高潮,把地面寺庙与九天仙界连接起来。
全诗妙在把具体景物(塔、烟、镜、花)与虚幻意象(鸾凤、梵轮、千古佛)自然融合,用短短八句就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超脱的佛教圣地。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穿越时空的宁静感——千年前的佛塔、钟声,至今仍在月光下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