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唐代名将张巡死守睢阳城的悲壮故事。诗人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佩和对现实的愤慨。
前两句说中原大地战乱动荡,只有江淮地区还有张巡这样的义士高举抗敌大旗。"板荡"形容社会动荡,"义旌"就是正义的旗帜,这里把张巡比作黑暗中的希望。
中间四句写张巡的英勇:他一个人坚持正确的主张(当时有人主张弃城),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血战到底。这样的英雄本该扭转战局,根本不需要考虑个人生死。诗人用"一身对众议"、"百战守孤城"这样强烈的对比,突显了张巡的艰难处境和坚定信念。
最后两句最令人心痛:佛塔上还留着张巡射出的半支箭(传说张巡在箭尽粮绝时把箭射入佛塔木头),但可恨的是贺兰进明等援军见死不救。这里"浮图"就是佛塔,"半箭"成为英雄精神的象征,而"贺兰兵"则代表了那些袖手旁观的人。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在讲一个我们熟悉的故事:英雄在绝境中坚持,小人却在背后捅刀。诗人用"遗恨"二字,既惋惜英雄的牺牲,更痛恨那些见死不救的人,让今天的读者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悲愤。
吴雯
(1644—1704)山西蒲州人,字天章,号莲洋。诗得王士祯揄扬,声名大噪。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未中。有《莲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