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山谷夜晚的宁静独处,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前两句"执昼蕴丘壑,冥机未策勋"意思是:白天忙于俗务("执昼"),心中却一直向往着山林("蕴丘壑");虽然有很多想法和计划("冥机"),但都没有实现("未策勋")。这表达了现代人常有的矛盾:身在都市,心向自然。
中间四句描写了简朴的生活场景:用古老的瓦器喝茶("瓦匜消古篆"),在石床上看云卷云舒("石榻伴归云")。诗人感叹美好的事物("胜事")原来如此简单,而自己大半辈子("馀生")竟然都没发现。这提醒我们生活中最简单的快乐往往被忽视。
最后两句很生动:灯花(油灯的火焰)好像在冷冷地笑我,人生中错过的东西("毫分")怎么可能补得回来呢?这里用拟人手法,通过灯火的"嘲笑",表达了诗人对虚度光阴的遗憾。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日常物品(瓦器、石榻)营造出古朴意境
2. 通过对比(白天的忙碌与夜晚的宁静)引发思考
3. 结尾的"灯花冷笑"让抽象的人生感悟变得形象可感
4. 提醒现代人:真正的快乐可能就在身边最简单的自然之中
诗人没有说教,而是用一幅夜坐观云的生活画面,让我们自己体会"慢生活"的美。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