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官奉命前往边疆巡视的场景,展现了家国情怀与壮士豪情。
前四句用"黄帐""红阶"等华丽意象,突出王相公身份显赫——地位堪比商朝名相伊尹,权力如同汉代统兵诸侯。但这位高官并非贪图享乐,而是心系国家。"不改仁政初心"表明他坚持惠民政策,"分担北方忧患"显示他主动承担边防重任。
中间四句画面感极强:仪仗队举着双旌旗渡过易水,千军万马开进幽州城。这里通过"易水"这个充满荆轲刺秦典故的地名,暗含壮士出征的悲壮感。塞外暮色中野草连天,秋风卷地而起的景象,既写实又渲染出边关苍凉氛围。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虽然不能随行远征,但也要收拾行装佩戴兵器,表达了普通人渴望报效国家的热血。全诗在雄浑的军旅画面中,巧妙融入了文人的家国情怀,既有大场面描写,又有细腻情感,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韩翃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