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男所著名邛竹杖赐教却赋

都峤苍梧使,邛山博望枝。
荒经徼外得,新语橐中遗。
碧楮翻铜鼓,红藤缄石脂。
东观饶秘笈,惟有长卿知(施长卿石渠讲易)。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根来自邛山的竹杖(邛竹杖)作为珍贵礼物的故事,同时暗含对学者施长卿的赞美。全诗通过几个关键意象展开:

1. 珍贵礼物的来历
前四句写竹杖的非凡背景:它像汉代张骞(博望侯)从西域带回的宝物一样,是从遥远边地(徼外)得来的稀罕物。"荒经""新语"暗示这根竹杖承载着未知地域的文化记忆,被精心保存在行囊中带回。

2. 精美的装饰
五六句用"碧楮(绿纸)""铜鼓""红藤""石脂"等色彩鲜明的物件,描写竹杖被华丽包装的情景。铜鼓可能象征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石脂(朱砂)则体现古人对珍贵物品的保存方式。

3. 学者的知音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东观(汉代皇家藏书处)虽有无数典籍,但只有像司马相如(长卿)这样的博学之士才能真正理解这根竹杖的价值。这里用"石渠讲易"的典故,将施长卿比作精通经典的大学者,暗示他是竹杖文化内涵的知音。

全诗通过一根竹杖,串联起边疆与中原、物质与文化的联系,最终落脚于对知识渊博者的赞赏。诗人用"铜鼓""石脂"等具体物象让遥远的文化变得可感,最后用历史名人作比,既赞美礼物之珍贵,更突出受赠者的学识不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