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战乱后离开京城,与一位旧时相识的歌妓冬哥分别的场景。全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深沉的亡国之痛和离愁别绪。
前两句"天乐荒凉禁苑倾,教坊凄断旧歌声"描绘了昔日的皇家乐舞如今已荒废,曾经繁华的宫廷教坊再也听不到往日的歌声。这里用"天乐"(皇家音乐)、"禁苑"(皇家园林)、"教坊"(宫廷音乐机构)等意象,暗示着一个王朝的覆灭。
后两句写离别场景:在这分手的路口,作者宁愿醉醺醺地离开,也不忍心听冬哥唱《渭城曲》(唐代著名送别曲)。这里用"懵腾"(醉态)这个生动的口语词,既表现了借酒消愁的无奈,又暗示着宁愿糊涂也不愿清醒面对残酷现实的痛苦。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欲说还休"的克制情感。作者没有直接哭诉亡国之痛,而是通过不忍听送别曲这个细节,让读者感受到更深沉的哀伤。就像我们现代人遇到重大打击时,可能反而会刻意回避某些触景生情的事物一样,这种"不忍听"比嚎啕大哭更有感染力。
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