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甫水部画松为子佩参军赋
李侯画松如老螭,著纸俱作鳞之而。
破空势起不得住,风雨一霎迷天池。
阿兄矫矫岁寒操,秉质况是山林姿。
特令写此好根节,要使俗子惊须髭。
顾我园荒旧三径,故物入眼宜为辞。
披图一笑镫影黝,霜华摇动青铜皮。
古香满地寒不扫,黛色参天疏自支。
想见萧斋挂壁夜,定有云气归高枝。
破空势起不得住,风雨一霎迷天池。
阿兄矫矫岁寒操,秉质况是山林姿。
特令写此好根节,要使俗子惊须髭。
顾我园荒旧三径,故物入眼宜为辞。
披图一笑镫影黝,霜华摇动青铜皮。
古香满地寒不扫,黛色参天疏自支。
想见萧斋挂壁夜,定有云气归高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松树画作,展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和松树的精神气质。
开头四句写画家李芸甫笔下的松树像一条老龙,树皮如同龙鳞般生动。松树的姿态仿佛要冲破画纸,风雨中更显气势磅礴,让人联想到天池(仙境)的迷蒙景象。
中间部分解释画家为何要画松树:因为松树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岁寒操"),画家特意画出松树强健的根节,就是要让世俗之人惊叹不已。诗人看到画作后,想起自己荒芜的庭院,不禁感慨万千。
后八句具体描写画中松树的形象:在昏暗的灯光下,松树皮像青铜般闪亮;地上仿佛铺满松针,散发着清香;松树高耸入云,枝叶疏朗却坚韧有力。诗人想象这幅画挂在书斋墙上时,松树仿佛真的能招来云雾,充满仙气。
全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如老龙、青铜皮)和丰富的想象(云气归枝),既赞美了画家的技艺,又歌颂了松树不畏严寒的品格。诗人将画作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这幅气势恢宏的松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