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望月的场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时空交错的宇宙感。
开篇用"暮霞收绮"描绘晚霞消散后清澈的夜空,但诗人却说"难遣茫茫万古情",暗示面对浩瀚宇宙时人类永恒的孤独感。中间两联最具想象力:月亮倒映的河山像是新世界,月宫在月光照耀下显得辉煌壮丽;诗人幻想乘仙船(灵槎)遨游星空,又仿佛听到云端传来的仙乐。
最后两句突然将视角拉回现实:人间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月圆月缺,而诗人却像看戏般看着月亮上的阴影(古人认为月食是蛤蟆精食月)。这种超然的视角,既表现了时间的永恒,又暗含对人间沧桑的感慨。
全诗最精彩之处在于将现实观察与神话想象完美结合,用月亮串联起天地古今,既有宏大的宇宙意识,又不失生动趣味。特别是结尾"妖蟆笑看"的拟人手法,让整首诗在深沉中透出几分幽默感。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