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杨伯起墓

予亦关西裔,长年仰素声。
之官过古墓,采藻荐先生。
华岳开平野,桃林有故城。
如何千载后,独以四知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路过东汉名臣杨震(字伯起)墓时有感而发。全诗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清廉正直的历史人物的敬仰。

前四句写作者自己的身份和行动:我祖上也是关西人(和杨震同乡),长久以来仰慕他的清白名声。这次赴任途中经过他的古墓,特地采摘水藻(古人祭祀用的简朴祭品)来祭奠他。这里用"采藻"而不用贵重祭品,既符合杨震生前清廉的作风,也体现作者真诚的敬意。

后四句写墓地环境引发的思考:华山的巍峨化作平野,桃林塞(潼关古称)只剩旧城遗址,自然景观尚且变迁如此。但令人感慨的是——为什么千年之后,人们记住杨震的只有"暮夜却金"("四知"典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一件事呢?

全诗亮点在于结尾的反思:作者不满足于简单歌颂先贤,而是发出更深层的疑问——历史长河中,真正能流传后世的往往只是人物最闪光的片段。这种对历史记忆选择性的思考,让诗歌超越了普通怀古诗的层次,引发读者关于"如何被历史记住"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