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批评了科举制度扭曲了读书人的初心,同时对比了古代周朝更合理的选才方式。
前四句直指问题核心:读书人原本是为了追求学问而参加科举,结果现在只是为了逃避务农和经商这些体力活。本质上大家都是在追逐利益,这样忙忙碌碌真的很可悲。这里"役役"形容像苦力一样疲于奔命的状态,暗示科举让读书人失去了尊严。
后四句用周朝的选才制度作对比:周朝选拔人才看重品德,通过乡里推荐的方式选拔。当权者若能这样用人,不仅个人地位尊贵,社会风气也会更好。"道弥昌"指正确的价值观会更加兴盛。
全诗通过古今对比,表达了三个层次的思想:
1. 揭露现实:科举制度使读书人沦为功利的奴隶
2. 追忆理想:周朝乡举里选的制度更重视人的品德
3. 提出主张:用人制度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诗人用简单对比的手法,把复杂的制度批判说得明白易懂。最后两句"身尊道弥昌"尤其精炼,点明人才选拔制度与社会风气的因果关系,至今仍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