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光耿耿草堂空,窗隔飞蛾恨不通。红烬自凝清夜朵,
赤心长谢碧纱笼。云藏水国城台里,雨闭松门殿塔中。
金屋玉堂开照睡,岂知萤雪有深功。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灯》为题,通过描绘一盏孤灯在不同场景下的状态,隐喻了知识或理想的光辉虽微弱却坚韧的特质。全诗用对比手法,将灯的"微弱"与"持久"形成反差,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前四句写灯的孤独与坚持:草堂里一盏幽暗的灯(幽光耿耿),飞蛾被窗纸阻隔无法靠近(恨不通),灯芯燃烧后结成灰烬却依然明亮(红烬自凝),灯火宁愿不被华美的纱罩笼罩(赤心长谢)。这里用飞蛾扑火、灯花结蕊等常见意象,暗喻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常伴孤独,但真正的智慧之光不需要华丽外表的装饰。

后四句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灯光穿透云雾照亮水边城楼(云藏水国),穿过夜雨映照山间寺庙(雨闭松门)。最后两句形成强烈对比:富贵人家(金屋玉堂)的灯火只用来照明安睡,而寒门学子(萤雪)借萤火虫和雪光苦读的灯光,却蕴含着改变命运的力量。这里的"深功"既指苦读的功夫,也暗含灯光见证奋斗的意义。

全诗最妙的是把"灯"这个日常物品写出了人格化的精神。灯光虽弱却能穿透云雾夜雨,就像寒门学子虽处境艰难却心怀大志。诗人通过"金屋玉堂"与"萤雪"的对比,批判了锦衣玉食者的庸碌,歌颂了寒窗苦读者的可贵。这种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手法,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一盏灯中看到坚持理想的力量。

齐己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