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

学文二十年,语气殊未成。
所以文房中,四谱无一精。
岂不愿收贮,恐窃好事名。
自愧中槁然,敢假外物荣。
前日下秘阁,谒公来西城。
公常顾遇厚,待以为墨卿。
延之吐佳论,出口无杂声。
语次座上物,砚有紫石英。
云在岭使得,渠常美其评。
因取手自封,见授嘱所擎。
仓皇捧以拜,其喜怀抱盈。
归来示家人,众目欢且惊。
言并我所有,瓦砾而瑶琼。
贵价市珍煤,风前试寒泓。
磨知密理润,点觉浮光清。
洗濯鉴面莹,弹扣牙音铿。
遂剪十袭巾,加以重箧盛。
客来有欲观,稍欲不敢呈。
愿传之子孙,更重金满籯。
作诗叙嘉贶,惭比毫毛轻。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读书人收到珍贵砚台后的激动心情,展现了文人对文房雅物的珍视和知遇之恩的感激。

开头作者自谦苦读二十年仍文笔不佳,连文房四宝都玩不转。他不是不想收藏好东西,只是怕被人说附庸风雅。这里用"中槁然"(内心干枯)形容自己的才学,说不敢靠外物装点门面,显得很实在。

中间详细描写获赠紫石砚的经过:去拜访杨侍读时,对方拿出珍藏的端砚(紫石英砚),说是岭南特产,亲手包好相赠。作者用"仓皇捧拜""怀抱盈"这些动作描写,活灵活现表现出受宠若惊的样子。

最有趣的是他回家后的表现:像得了宝贝似的给家人显摆,把旧砚台比作瓦砾,新砚台比作美玉。试墨时发现砚台质地细密("密理润"),墨色清亮("浮光清"),敲起来声音清脆。立刻用十层布包好,装进双层箱子,客人想看都舍不得拿出来。

结尾说要把砚台当传家宝,比满箱黄金还贵重。最后谦虚地说这首诗配不上这份厚礼,就像毫毛般轻飘。全诗把文人那种既爱物成痴又保持体面的矛盾心理写得特别生动,就像现代人收到限量版钢笔忍不住发朋友圈炫耀,又怕显得太嘚瑟的感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