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作者在皇宫集英殿旁观进士放榜时的场景和心情,充满了对功名荣耀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前四句写的是放榜时的盛况:大殿上传来宣读进士名字的声音,殿外万人紧张地擦亮眼睛等待结果。那些金榜题名的幸运儿,仿佛一步登天来到了仙境般的皇宫。这里用"黄金榜"和"白玉京"的对比,突出了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的神奇力量。
后四句转向个人感受:墨香弥漫的皇榜像是一本神圣的书,而寒窗苦读的考生们早已鬓发斑白。最后两句最动人,作者看着新科进士们脱下平民白衣换上官袍的地方,不禁想起自己当年也曾这样仰望皇宫的荣光。这里既有对年轻学子的羡慕,也暗含着自己年华老去却未能如愿的淡淡遗憾。
全诗最妙的是把科举放榜这个热闹场面,和个人的人生感慨完美结合。既写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的科举魅力,又通过"风吹鬓发雪千茎"这样形象的比喻,道出了读书人追求功名付出的青春代价。最后那个回望的动作,让整首诗在辉煌中透出一丝惆怅,非常打动人。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