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酉闰十二月朔旦入夜雪复作静言岁歉斯人艰食展转不能寐强沃一杯径醉因成此诗
宿雁惊江渚,饿彪啸林丘。
不知雪如许,但怪风飕飗。
起看堂前柳,枯梢戛鸣球。
安得万家春,解我饥寒忧。
旋支折脚铛,移灯视床头。
发蒙馀半瓶,聊温三四瓯。
鸣肠时一沃,曲身渐和柔。
遥应原野间,锦衾覆釐麰。
农夫庤钱镈,指日望有秋。
愿言开同云,东郊从春游。
不知雪如许,但怪风飕飗。
起看堂前柳,枯梢戛鸣球。
安得万家春,解我饥寒忧。
旋支折脚铛,移灯视床头。
发蒙馀半瓶,聊温三四瓯。
鸣肠时一沃,曲身渐和柔。
遥应原野间,锦衾覆釐麰。
农夫庤钱镈,指日望有秋。
愿言开同云,东郊从春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冬雪夜,诗人因担忧百姓饥寒而辗转难眠,最终借酒消愁的情景。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开头四句用"宿雁惊江渚,饿彪啸林丘"的意象,渲染出严冬的肃杀气氛。大雁在江边惊恐不安,饿虎在山林咆哮,暗示百姓生活艰难。诗人不知道雪下得这么大,只觉得寒风刺骨,凸显出环境的恶劣。
接着诗人起身查看堂前柳树,只见枯枝在风中碰撞,发出声响。这里用"枯梢戛鸣球"的比喻,把干枯的柳枝比作碰撞的玉球,既形象又带着几分凄凉。诗人由此联想到,多么希望能让千家万户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解除他们的饥寒之忧啊。
中间部分写诗人用折脚的小锅温酒。"发蒙馀半瓶"是说酒瓶里还剩半瓶浑浊的酒,"聊温三四瓯"指勉强温了几小杯。喝下酒后,饥肠得到片刻温暖,蜷曲的身体也渐渐舒展。这些细节描写非常真实,让读者能切身感受到寒夜独酌的滋味。
最后诗人展开想象:远方的田野应该已被白雪覆盖像铺着锦被,农民们准备好了农具,盼望着来年丰收。诗人希望乌云散去,春天到来时能和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这里"锦衾覆釐麰"的比喻很美,把雪比作锦被,把麦苗比作需要呵护的婴儿。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诗人由自身寒夜独饮的体验,联想到更广大百姓的生存困境,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艺术上,诗人善用比喻(枯梢如鸣球、雪似锦衾),通过声音(风声、枯枝碰撞声)、触觉(寒冷、酒后的温暖)等多重感官描写,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和代入感。
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