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红梅盛开的画面,同时通过对比和联想,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遗憾之情。
首句“缀缀红梅肥似蜡”,用“缀缀”形容红梅繁密的样子,“肥似蜡”则生动地写出梅花饱满、润泽的质感,仿佛涂了一层蜡般光亮。这里用“肥”字形容梅花,既新奇又贴切,突出了梅花盛开时的丰盈之美。
次句“濛濛飞雨洒如脂”,写细雨纷飞,滋润着红梅。“洒如脂”比喻雨丝轻柔细腻,像油脂般润滑,进一步烘托出红梅的娇艳欲滴。这两句通过对红梅和春雨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意境。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人物和对比。“吴郎齿软食不得”是说吴郎因为牙齿不好,无法享用这美丽的红梅(或与红梅相关的食物),只能“翻忆张公大谷梨”——转而怀念张公种的美味大梨。这里用“齿软”的细节,暗示了人生中难免有遗憾和无奈,美好的事物并非人人都能享受。而“大谷梨”则象征着另一种美好,或许更实在、更易得。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前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用新颖的比喻(肥似蜡、洒如脂)让红梅和春雨显得鲜活可爱。
2. 后两句通过生活化的情节(牙不好吃不了),突然将诗意转向人生感慨,却不显突兀。
3. 用“红梅”和“大梨”的对比,暗示人生中美好事物的多样性——得不到这种,或许还能拥有那种。
4. 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读来既有美感,又能引发共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