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鲁庵方伯清潭印月图

风潭百顷如倾银,潭上明月如金盆。
月华莹澈浸潭底,如琉璃合无纤痕。
有人斋心潭上坐,心怜净绿不忍唾。
孤情恰与白云閒,万事都如飞鸟过。
潭上卉木何纷纷,青藤红萼无冬春。
皎皎方看潭上月,兀兀已忘潭上人。
潭上月华潭下水,湛然一𣲖空明耳。
我心正与水月同,水月与我何彼此。
嗟余平生心未降,水中索月增劳攘。
岂知已为第二月,标月之指难禁当。
先生事事有真契,语默从来少凝滞。
即看触处发天机,写向图中已馀事。
今日当机惟嗒然,清波瀰瀰月娟娟。
等閒莫向潭中觅,一月还教遍万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月光洒在清澈潭水上的宁静画面,同时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八句):用生动的比喻描绘月光下的潭水美景。诗人把百顷潭水比作倾倒的白银,把月亮比作金盆,月光浸透潭底就像透明的琉璃一样纯净。一个修行者坐在潭边,被这纯净的景象打动,内心平静如白云,看淡世间纷扰如飞鸟掠过。潭边的花草不分季节地生长,更衬托出这份超脱尘世的宁静。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由景入情,探讨"水、月、人"的关系。潭水、月光和观景者的心境融为一体,都呈现出空明澄澈的状态。诗人自嘲说普通人总想从水中捞月(比喻追求虚幻),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为"第二个月亮"(指执着于追求本身)。而画作主人(张鲁庵)却能真正领悟自然真谛,随手画下的美景只是他领悟的余韵。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点明哲理。现在最珍贵的是融入当下的宁静("嗒然"指物我两忘的状态),看着粼粼波光和娟秀月色。诗人提醒我们:不必刻意在潭中寻找什么(比喻不强求),因为一个月亮就能通过倒影照亮万条河流(喻指真理无处不在,用心就能发现)。

诗歌魅力
1. 画面感极强:银潭、金月、琉璃般的水面构成晶莹剔透的视觉盛宴。
2. 哲理自然流露:从具体景物过渡到"物我合一"的禅意,最后升华到"真理无处不在"的感悟。
3. 巧妙比喻:用"水中捞月"讽刺徒劳追求,用"一月照万川"阐释普遍真理,通俗又深刻。

全诗通过月夜潭景,传递了"放下执着、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美景与哲思相互映衬,给人宁静的审美享受和人生启示。

吴雯

(1644—1704)山西蒲州人,字天章,号莲洋。诗得王士祯揄扬,声名大噪。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未中。有《莲洋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