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歌

革雍涒滩月过午,我官宣化获铜鼓。
村人百指舁升堂,宝气腾腾笼一府。
为言耕耨万山中,夜半风霆啸荒圃。
一锄忽落一蛙跳,蛙瞥飞空锄缺腐。
坤维震荡云根颓,万线霞光出深土。
神物乍见惊牛羊,公裘同献陈樽俎。
传观愧比崖还珠,欲扪先愁指画肚。
虚中顽下微束腰,径二尺强高尺许。
规平镜面突麝脐,十二蟾蜍余六五。
水沙剥蚀体渐轻,乾坤陶铸年几所。
血斑历落挼蜥蜴,翠藓斑斓碎鹦鹉。
上文云云下雷回,彫刻龙蛇杂亚斧。
羌无篆籀识岁月,谁凭色相辨今古。
我闻苗民守重器,犵鸟獞花都老主。
婚丧盟会置酒羊,庭前敲折金钗股。
流传礼器讹兵器,纪代标名无乃鲁。
大曰伏波小诸葛,凿空何异周庭瞽。
伏波马式传骆越,不闻铸鼓配铜柱。
诸葛行军未到粤,败鼓宁遗鱼复浦。
纷纷记载辞无根,灵鼍一吼喑不语。
昔日金公抚西粤,曾向节楼树崇虡。
三过孰晓镯铙节,五声无当滕薛谱。
莫教师旅率征人,差堪琴瑟迓田祖。
弗鼓弗考我心戒,大鸣小鸣劲气沮。
笑谢村农宝什袭,醉咏诗歌狂搏拊。
韩潮苏海不可作,伐鼓渊渊人起舞。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在广西宣化(今南宁)当官时,当地农民挖到一个古老铜鼓的故事。全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铜鼓的发现过程、外形特征,并探讨了它的历史渊源。

第一部分:铜鼓的发现(开头到"公裘同献陈樽俎")
农民在深山耕地时,一锄头下去突然挖出个会"飞"的东西(其实是铜鼓出土时的震撼场景)。这个青铜器出土时霞光万道,把牛羊都吓到了,村民们恭敬地把它献给官府,还摆了酒席祭祀。

第二部分:铜鼓的外形("传观愧比崖还珠"到"谁凭色相辨今古")
详细描写铜鼓的样子:直径两尺多,高一尺左右,鼓面像镜子般平整,上面有凸起的装饰(麝脐),原本应该有十二个蟾蜍装饰现在只剩六五个。铜鼓表面有锈蚀的痕迹,刻着云纹、雷纹、龙蛇等古老图案,但找不到文字记载年代。

第三部分:历史考证("我闻苗民守重器"到"败鼓宁遗鱼复浦")
作者考证说这其实是少数民族(苗、壮等)的礼器,用来在婚丧嫁娶时敲击的。后人误传成马援(伏波将军)、诸葛亮留下的军用器物,但作者认为这些说法都不靠谱——马援只留下铜马模型,诸葛亮根本没到过广西。

第四部分:铜鼓的文化意义("纷纷记载辞无根"到最后)
虽然搞不清具体年代,但铜鼓一敲声音洪亮。作者联想到以前官员用它来指挥军队、祭祀,但现在更合适在农耕庆典上使用。最后幽默地说:这么珍贵的文物还是让村民好好保管吧,自己就写首诗过过瘾。

这首诗的亮点:
1. 像纪录片一样完整记录了文物出土的全过程
2. 把青铜器锈蚀的痕迹写得很有美感(血斑像蜥蜴纹路,铜绿像碎鹦鹉羽毛)
3. 用科学态度破除历史谣言,指出这其实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4. 结尾体现文人趣味:不占为己有,而是用诗歌记录

通过一个铜鼓,展现了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化智慧,也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对民间文化的尊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