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开元寺小集,同云石、籁轩分韵得鱼字 其二 (丙辰(民国五年、一九一六))
一肚牢骚不合宜,自家心事自家知。
老犹作客游终倦,少不为僧悔已迟!
弥勒跏趺成一笑,耶苏安息远相期。
昙花落尽诸天净,笑与山僧强说诗。
老犹作客游终倦,少不为僧悔已迟!
弥勒跏趺成一笑,耶苏安息远相期。
昙花落尽诸天净,笑与山僧强说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满腹牢骚的中年人,在开元寺游玩时和朋友分韵作诗时的感慨。全诗用大白话翻译过来就是:
"我这一肚子牢骚实在不合时宜,但心里憋着的事只有自己最清楚。年纪大了还在外漂泊实在疲惫,年轻时没去当和尚现在后悔也晚了!看看弥勒佛盘腿坐着冲我笑,想想耶稣说的安息日总觉得很遥远。等到昙花都谢了,天地一片清净时,我也只能勉强笑着和山里的和尚聊聊诗。"
诗人用自嘲的口吻,把中年人的无奈写得特别生动:
1. "牢骚不合宜"道出中年人抱怨都要看场合的憋屈
2. "少不为僧悔已迟"这种夸张的后悔,把中年危机感写活了
3. 用弥勒佛的笑和耶稣的安息作对比,突出自己得不到解脱的苦闷
4. 最后"强说诗"的"强"字,把硬撑潇洒的心酸全点出来了
全诗妙在把沉重的生命感慨,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就像现代人发朋友圈自嘲"中年油腻"一样,表面开玩笑,内里都是真无奈。特别是拿宗教人物开玩笑这种写法,在100多年前的民国时期显得特别新鲜大胆。
最打动人的是结尾——当所有繁华褪去(昙花落尽),人到最后能做的,也就是找个人说说话而已。这种看透世事后依然保持体面的态度,才是全诗最深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