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棹歌(三首选一)
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资湘,曰沅湘;故有“三湘”之名。洞庭即湘水之尾,故君山曰湘山也。资湘亦名潇湘,今资江发源武冈上游之夫夷水,土人尚曰潇溪,其地曰萧地。见《宝庆府志》。《水经注》不言潇水,而柳宗元别指永州一水为潇,遂以蒸湘为潇湘,而三湘仅存其二矣。予生长三湘,溯洄云水,爰为棹歌三章,以正其失,且寄湖山乡国之思。
现代解析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湖南的河流和地名。诗人提到湖南有很多河流汇入洞庭湖,主要有三个:蒸湘、资湘和沅湘,因此人们称它们为“三湘”。他还指出,洞庭湖与湘水的尾端相连,所以君山被称为湘山。
诗人特别提到资湘,也叫潇湘。现在资江的源头是武冈上游的夫夷水,当地人还称它为“潇溪”,那个地方叫“萧地”。然而,《水经注》中并没有提到潇水,但是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将永州的一条河称为潇水,因此蒸湘被误认为是潇湘,这样三湘就只剩下两个了。
诗人出生在湖南这片土地上,经常在湖水间徘徊,因此创作了三首歌曲,旨在纠正这种错误认识,并表达对这片湖光山色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地理知识的热爱。它不仅提到了自然地理的特点,还融入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让人们感受到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魏源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