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篇

昨夜轻雷起风雨,芍药红牙竹栏土。
南庭梅花如杏花,东家残朱涂颊䩉。
萼为裳衣蕊为组,枝为高居干为户。
蛱蝶未生蜂未来,赤身掩敛无金缕。
终然有子⑴当助傅说羹,落亦不学飞燕皇后回风舞。
此意又笑麻姑与王母,勾引何人擗麟脯。
是非方朔谩汉武,只知此桃不知语。
树不著口数,而今言之已莫补,放我浑丹凤皇羽。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红梅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梅花独特的品格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开头描写昨夜风雨过后,芍药凋零,而南庭的梅花却开得像杏花一样灿烂。这里用芍药的脆弱反衬梅花的坚韧。接着用拟人手法,把梅花比作一个不施粉黛的朴素女子,花瓣是她的衣裳,花蕊是她的饰品,枝条是她的住所。在蝴蝶和蜜蜂还未出现的早春,梅花独自绽放,不需要华丽装饰。

诗人进一步赞美梅花的内在价值:它的果实可以像傅说(商朝贤臣)的羹汤一样有益于人,凋落时也不像赵飞燕(汉代皇后)那样轻浮地随风飘舞。这里讽刺了麻姑和王母(神话中的仙女)用仙桃诱惑凡人的行为,以及东方朔欺骗汉武帝的传说,暗示这些都不如梅花的真实可贵。

最后诗人感叹:树木虽不会说话,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现在说这些或许已无法改变什么,但梅花依然自由绽放,像凤凰的羽毛一样绚丽。整首诗赞美了梅花不慕虚荣、坚韧独立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高洁精神的向往和对世俗虚伪的批判。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