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路上的一次偶遇,通过生动的细节和心理变化,展现了山行的惊险与孤独感。
诗的开头写诗人在路边看到一件樵夫的衣服,因为山里常有老虎出没,诗人第一反应以为这是老虎吃人后剩下的残骸。这个细节瞬间营造出紧张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深山的危险。
接着诗人望向山岭,隐约看到像半粒黍米大小的东西在蠕动,这个比喻既形象又带着不确定性,生动表现了远望时模糊不清的景象。很快真相揭晓,原来是个背着柴火的樵夫哼着小调从诗人车旁经过。
樵夫告诉诗人山里野猫很多,这话把赶车的仆人都吓到了。"危语"二字说明樵夫可能故意说些吓人的话,也可能是真实的山林见闻。无论是哪种,都强化了深山的神秘危险感。
最后樵夫说完就走进树林,这个突然的离去让诗人感到一阵孤独。全诗通过"疑虎-远望-相遇-对话-独留"的叙事线索,把一次普通的山行写得跌宕起伏,既展现了自然环境的险峻,也细腻刻画了人在陌生环境中的心理变化。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