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京师南赴岭表仲冬在道中

秉策志渥丹,牵丝及班艾。拜宠北阙下,寄命南峤外。

霜履将蹈冰,虚舸循寒濑。越乡惭古节,垂堂慄先戒。

刘公存社稷,雅尚幸终会。一丘沈结膺,三历拟投带。

晚荫答苍灵,赤鉴慎无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寒冬时节从京城南下赴任的复杂心情,既有对仕途的追求,也有对远离家乡的忧虑。全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内心独白,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矛盾心理。

开头四句写主人公手持马鞭、心怀赤诚("秉策志渥丹"),虽然头发已花白("班艾"指白发)仍接受任命,在皇宫拜别后("北阙"代指朝廷),独自前往南方边远之地任职。这里用"霜履将蹈冰"形容寒冬赶路的艰辛,就像踩着霜雪快要踏破薄冰;"虚舸循寒濑"则描写空荡的小船在寒冷急流中前行的画面。

中间部分展现内心矛盾:一方面为离开故乡感到惭愧("越乡惭古节"),担心有违古人气节;另一方面又警惕自己不要重蹈"垂堂"(屋檐下容易被瓦砸)的典故,暗示要小心官场风险。随后用"刘公"(可能指刘备)匡扶社稷的典故,表达自己虽然向往归隐("一丘"指隐居山林),但三次出仕("三历")的责任感最终战胜了想要解官归田("投带")的念头。

最后两句以景结情:在傍晚树荫下回应苍天的询问("答苍灵"),对着如红镜般的夕阳告诫自己要保持清醒("赤鉴慎无昩")。这个结尾既点明赶路至黄昏的时间,又用夕阳如镜的意象,暗示要以明镜般的心境面对仕途考验。

全诗最动人的是将寒冬旅途的实景与心理挣扎巧妙结合:霜冰、寒流等景物烘托赴任的艰难,而"惭""慄"等心理描写,配合"拟投带""答苍灵"的内心对话,真实展现了古代官员在忠君爱国与个人安危之间的挣扎,最终以"慎无昩"的自我警醒作结,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责任担当。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