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京口

萧条书剑下关河,芳草萋萋客里过。
原上莺花三月暮,天涯愁病一身多。
海门帆影移丹嶂,山寺钟声到绿萝。
入望自知乡国近,那堪斜日听渔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途经京口(今镇江)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旅途中的景物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孤独、思乡和人生疲惫的复杂心境。

首联"萧条书剑下关河,芳草萋萋客里过"写游子带着简单的行装(书和剑)走过荒凉的关河,看到茂盛的春草,更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书剑"象征文人侠客的漂泊生涯,"芳草萋萋"反衬出人不如草的凄凉。

颔联"原上莺花三月暮,天涯愁病一身多"写三月底原野上莺飞花开的暮春景象,本该是美好时节,但对天涯游子来说,只有满身的愁绪和病痛。这里用乐景写哀情,反差强烈。

颈联"海门帆影移丹嶂,山寺钟声到绿萝"转向写景:远处江海交汇处的船影映着红色山崖,山中寺庙的钟声传到长满绿萝的地方。这两句画面感极强,红绿相映,动静结合,但"帆影""钟声"都带着漂泊和超脱的意味。

尾联"入望自知乡国近,那堪斜日听渔歌"最动人:虽然知道故乡已经很近了,但在夕阳中听到渔歌,思乡之情反而更难以承受。这种"近乡情更怯"的心理描写非常真实,渔歌本是寻常之音,此刻却成了触动乡愁的催化剂。

全诗以"萧条"起,以"那堪"结,中间穿插暮春美景与旅途风物,最终落在无法排遣的乡愁上。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感受完美结合,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那种带着疲惫的思乡之情。特别是最后两句,把那种眼看就要到家却更加难过的矛盾心理写得入木三分,很容易引起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