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庙歌

君不见蜂目英雄吞四海,血祀初期千万载。
稽山木像弃长江,逆溯波涛鬼无馁。
鸟⑴喙辛勤十九年,平吴霸越世称贤。
故国无人念遗烈,山间庙貌何凄然。
马守开湖利源迥,岁沃黄云九千顷。
年来遗迹半湮芜,庙锁湖边篆烟冷。
吴越国王三节还,尽将锦绣裹江山。
自从王气熄牛斗,庙比昭王屋一间。
乃知流光由德厚,祀典谁能如夏后。
九年洪水滔天流,下民昏垫尧心忧。
帝惧万国生鱼头,锡禹洪范定九州。
功成执玉朝冕旒,奔走讼狱归歌讴。
南巡会稽觐诸侯,书藏䰠穴千丈幽。
蝉脱尘寰不肯留,千古灵庙依松楸。
吾皇盛德与禹侔,菲食卑宫恶衣裘。
思禹旧绩祀事脩,小臣效职躬荐羞。
仰瞻黻冕怀远猷,退惜分阴惭惰偷。
嗟乎越山高兮可夷而丘,鉴湖深兮可理⑵而畴。
惟有禹贡声名长不朽,告成世祀无时休(自注:道观名告成。)。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禹庙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古今变迁,歌颂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同时暗含对现实的感慨。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庙锁湖边篆烟冷")用对比手法描写历史变迁。先用"蜂目英雄"形容越王勾践的野心,再写他虽建立霸业却最终被遗忘,连庙宇都荒凉冷清。而大禹治水留下的鉴湖水利工程至今惠及百姓,但相关遗迹也逐渐荒废。这里暗含"功业再大也敌不过时间"的无奈。

第二部分("吴越国王三节还"到"书藏䰠穴千丈幽")集中歌颂大禹。用吴越国王的奢华对比大禹的朴素,突出大禹治水的艰辛——他九年治水,制定《禹贡》划分九州,功成后却不居功自傲。其中"帝惧万国生鱼头"生动描绘洪水肆虐时百姓像鱼一样挣扎的惨状,凸显治水的紧迫性。

第三部分(最后段落)由古及今。诗人先赞美当朝皇帝像大禹一样勤俭爱民,接着表达自己瞻仰禹庙后的自省——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最后用"越山可夷,鉴湖可填"的夸张说法,反衬大禹功绩的永恒,点明主旨:物质的东西都会消失,唯有为民造福的精神永存。

全诗巧妙运用对比(勾践vs大禹、古代vs当代)、夸张(洪水描写)等手法,语言既有"万国生鱼头"这样形象的比喻,也有"黻冕怀远猷"等庄重表达。通过禹庙这个载体,诗人既完成了对先贤的礼赞,也传递了"为官当以民为本"的为政理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