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魏晋时期几位名士的悲剧命运,用历史典故表达对政治黑暗的愤慨和对君子气节的赞美。
前四句说司马家族(文王指司马昭)灭了曹魏政权,嵇康(叔夜)被当街处死。讽刺的是,杀害嵇康的司马家后来自己当了皇帝(晋朝),而当初的皇帝(曹魏)反而没能为嵇康报仇。
中间四句讲向秀(侍中君)被迫出仕新朝,表面顺从实则内心痛苦。司徒王浑虽然爱惜人才举荐他,但终究改变不了向秀被迫侍奉仇家的屈辱处境。
后四句聚焦两个典型:嵇康的儿子嵇绍在"荡阴之役"中为保护晋惠帝而死,讽刺的是晋朝正是他的杀父仇家;王裒因父亲被司马昭杀害,终身不面向西坐(晋朝都城在西边),用极端方式坚守孝道。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乱世中知识分子的两难选择:要么像嵇绍那样违心效忠,要么像王裒那样彻底决裂。诗人更推崇王裒"独行君子"的气节,暗含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判。这些历史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权力更迭中人性的挣扎。